赵国隶属三晋集团,并与秦国在疆土上有直接的接触,以及他的整体实力发生了质变,都是影响秦国对赵政策的重要因素。但如果从扩张的角度来看,秦国对于中原腹地的兴趣,要远大于赵国所占据的那些边缘地区。问题是秦国即使能够在黄河下游地区,撕开一条战略通道。也将面临赵、魏、韩三国从南北两侧所同时施加的压力,就算是取得了战术胜利,也无法占据一条稳定的战略通道,将济、荷之交的那块飞地,和秦国的核心区域连接起来。而在这当中,地跨太行山两侧,控制了河北平原中部大片土地的赵国,所起的战略作用就尤为重要了。这样的话,秦国要是想先解决掉韩、魏两国,就不得不考虑赵国暂时将赵国归为自己的同盟。不过在先秦无数次上演的“唇亡齿寒”故事,让心存顾忌的赵国很难成为秦国的同盟。在这种情况下,秦国需要在东北方向,开辟一个对赵国的“第三战场”,以期象对待东南方向的楚国那样,彻底让赵国失去威胁秦国的能力。
如果从地缘结构来看,秦国也很有必要对赵国动手了。我们知道,中国的地形可以分为三个阶梯,而中央之国的核心区,是覆盖于二、三阶梯之上的。这二、三阶梯的分界线,就是太行山、秦巴山脉东端、武陵山区。要是秦国能够彻底控制第二阶梯上的诸地理单元,他将对其他六国占据压倒性的优势,成为新的天下共主也就没什么疑问了。从南线来看,秦国不仅已经吞并了位列第二阶梯的四川盆地、秦巴谷地、武陵山区,还成功的控制了第三阶梯中的南阳盆地、江汉平原、洞庭湖平原。如果秦国面对的对手仅仅是楚国的话,那么他们已经可以思考统一之后的诸多问题了。
在中线,陇西高原——关中盆地——崤函通道——洛阳盆地,相当于是中 国第二阶梯地形的东西轴线。经过数百年的努力,秦国已经可以控制这条中轴线了,即使是洛阳盆地中,还存在着东西二周两个名存在实亡的王室代表。但已经不影响秦国由这个方向,自由的进出中原了。
现在的问题是,尽管秦国通过对魏国的战争,已经渗透进了山西高原,并取得了临汾、运城盆地的主控权。但在这条北线上面,秦人还有两个硬骨头需要啃掉,才能够完全拥有整个中央之国的高地优势。而这些剩下的部分,一部分就是被赵国控制的,太原、忻定、大同三盆地,以及北部的河套平原;而另一部分,则是韩国重点经营的上党高地。如果按照步步为营的战略。秦国应当或北或东的,以河东的临汾、运城盆地为基地,将主要的力量,放在解决上党高地或太原以北诸地理单元的问题上。至于说到底是先把兵锋指向山西高原北部的赵国,还是东部的韩国,倒也不是最重要的,重要的是这两块硬骨头都要啃掉。啃掉了他们,赵国在河北平原的东部领土,甚至整个三晋,都将完全暴露在秦国面前。秦国完全可以同时对中原腹地和河北平原发起攻击。让三晋和其他诸侯,再也没有机会合纵抗秦了。
依照刚才的设想,秦国无疑还要花费相当一段时间,才能够将赵、韩两国挤出山西高原,毕竟赵、韩两国所占据的,都是封闭性很不错的地理单元。不过现在的秦国,已经有点被胜利冲昏了头脑。他们并没有采取这种保守的,步步为营的战略,而是希望在运用“斩首”的战术,一战而解决赵国的问题。至于说秦国有没有成功,则是我们明天的分析方向了。
注:前面有朋友希望我画张这一时期的,战国地图。其实如果纠结于一城一地的得失,这种图是无法画出的。毕竟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后,我们所能看到的资料已经很少了,即使是现存的资料,也是矛盾重重。不过如果从大的地缘格局上来看,我们还是能够清晰描绘出当时的地缘形势的。这就需要我们在地形图上先标示出各主要地理单元的名称,然后再根据当时的情况,分析出是各个国家都分别控制了哪些地理单元。依照这种方式,我们就可以清晰的观察出各国的地缘位置,以及在中央之国接下来的地缘博弈中,将要发挥什么样的作用。
由于下一步秦、赵两国将是地缘博弈的主角,因此在图中为他们的大致控制区填了色。至于其他的山东诸侯,只能享受配角的待遇了。再费力为他们切割一城一地,已经没有必要了。
秦赵地缘关系图(公元前270年左右)
如果从秦国的战略来看,数百年来的关注重点一直是山西高原,对于挡在秦人东进路线之上的“晋”人,也是一直耿耿于怀,无论他们是一个还是三个。如果不是因为东南方面的楚国,实在是过于强大,已经直接威胁到秦国核心区安全的话,秦人倒是很乐意最后再和这些“蛮夷”决战的。事实上直到大家都从齐国身上得到好处后,秦人的本意也还是先对付三晋的。当时的秦国,已经在包括临汾、运城两盆地的河东之地,取得了绝对优势(魏、韩两国仅在东侧还有些许据点),而在太原盆地以北盘据的赵国,就成为秦国的下一个打击目标了。正因为如此,乘着赵国还在谋划如何从齐国身上割更多肉时,那位赵国的天敌——白起,连续对赵国发动了三次攻击(前282——280年)。在这几次攻击中,赵国在吕梁山区和太原盆地南部的“蔺”(柳林孟门镇)、“离石”(吕梁市)、“兹氏”(汾阳县)、“祁”(祁县)等城邑相继陷落。这些古地名可能会让你感到陌生,但如果我们在地形图上去观察它们,就会发现,这些城邑的丧失,意味在秦国不仅由西至东,打通了由陕北高原进入吕梁山区,进而渗透入太原盆地的通道;也意味着秦国已经实际渗透入了赵国在山西高原的核心区——太原盆地。尽管赵国的旧都“晋阳”,因为在太原盆地的北部,暂时还没有直接受到秦军的侵扰,但最起码在太原盆地,能够两线出击的秦人,已经和赵国形成了地缘平衡,而这足以让身在邯郸城的赵国王室寝食难安。
秦赵“阏与之战”示意图
之所以说秦、在太原盆地,与赵国所达成的是一种平衡状态,而不是优势状态,是因为秦人如果想全面控制太原盆地的话,并不是件容易的事。除了赵国在太原盆地北部的控制区,可以从北、东两个方面,得到忻定盆地,以及河北平原的支撑(前提是在上党高地的交通线要通畅)外。魏国在河东之地残存的据点,以及韩国在上党高地的优势地位,都掣肘着秦国的北伐工作。如果秦人倾力攻击赵国晋阳城的话,那么在这场可以预见的持久战中(晋阳的坚固,已经有过诸多战例了),魏、韩两国随时可能对秦人的侧后方展开攻击。当然,如果秦人想先把重点放在东线,即解决掉以上党高地为核心的,魏、韩控制区(山西高原上),赵国也可以做同样的事情。
最终的结果,我们都知道了,秦人还是找到了解决的办法,不然统一天下的也不会是秦国了。但在当时,秦人暂时还来不及有进一步的想法。因为在齐、越两国身上收获颇丰的楚国,又开始重新威胁秦国的东南防线了。于上伴随着庄硚入滇、司马错攻黔中之战、白起入郢等一系列的秦楚军事博弈,秦人战略重心暂时向东南方向转移了。只不过在把楚国打残之后,秦人又开始思考解决三晋的问题了。
如果按照正常的顺序,秦国肯定应该先把山西高原先解决掉,然后再想入主中原的事。但问题是,“陶”邑这块飞地的取得,让秦人迷上了越地而攻的扩张方式。这不仅体现在,秦国总想着能够假道韩、魏,从齐国身上得到更多的土地,也意味着魏韩两国在山西高原上,那些油水不多的土地,秦国对两国在华北平原上的土地,兴趣要深厚的多。也正是基于这种想法,秦国对于横亘在东进道路上的韩国,反而没有再施加更大的压力了。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,韩国这个国家能够位列战国七雄实在有些勉强。无论从战略纵深,还是地理位置来看,怎么看都不象有长命相。但就是这样一个处在夹缝中的国家,却坚持到了最后。
能够做到这点,很大程度要感谢韩国人的头脑灵活。当初在分家的时候,韩国的重点就在于掌握东西战略通道。无论是当初在黄土高原上占尽优势的魏国,还是现在如日中天的秦国,如果想顺畅的进出华北平原,都必须从韩国所控制的上党高地、轵关陉(王屋山与中条山之间的缺口),以及洛阳盆地经过。如果你只是想有通过权的话,韩国人是很愿意提供帮助,甚至成为战时同盟,去狐假虎威一回;而如果你想干脆把韩国灭了,一劳就逸的解决问题,韩国的说客们又会让他们身后的诸侯们知道,如果作为第一道防线的韩国撑不住的话,那么无论是处在强盛期的魏国,还是现在如狼似虎的秦国,都会让他们马上尝到“唇亡齿寒”的味道。正是凭借这种左右逢源的该当,韩国才能够坚持到了最后。韩国这种圆滑的处世态度,倒也很符合秦国现在的战略需要。最起码他们可以很顺畅的,通过韩国控制的轵关或者虎牢关,进行他们的越地进攻战略。当然,韩国对于秦人其实并没有什么感觉。他们所做的只是事大而已,就象当年他们紧跟魏国一样。而作出这种调整,也是在几次合纵攻秦后,所收获的血的教训(最多一次,韩国被秦军斩首24万。尽管数字未必可信,但韩国对秦国的心理阴影是不可避免的产生了)。
以陶邑为支撑点,加上韩国的配合,秦国的军事优势得以在中原地区充分发挥,并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。这其中就包括公元前273年,对赵、魏联军所进行的“华阳之战”(在韩都“新郑”北)。但现在的问题是,尽管秦国在东方的军事行动,似乎战无不胜,但缺乏足够的地缘支撑(韩国可以借道,但不可能全力为秦国提供后勤保障),使得他们后劲不足,经常在胜利后,还是必须退出被攻占的城邑。也就是说,秦国很难将战术胜利,转化为战略成果。
如果没有陶邑这块飞地,也许秦人会考虑改变他们的战术了。但现在有了这块“鸡肋”,让秦人就此退出中原争霸的行列,去搞步步为营的推进战略,确实让人心有不甘。也正是在这种思维的左右下,秦人做出了一个战略性的决定,即放弃白起在吕梁山区和太原盆地所扩张的赵国城邑,去交换赵、魏联盟在河北平原的同等数量的土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