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纺纱工具:纺锤(纺轮和锤杆)+ I6 h% f/ u; ^; w; ~+ M; [
2 c6 t' S; K( Y8 H* ] 将松散的纤维拧成线条并拉细加捻成纱的过程叫纺纱,我国最早用于纺纱的工具是纺锤,也叫纺专。
/ C6 M! M5 B9 Z: [ 关于纺锤的具体出现时间,现在已无从查考。不过在河北磁山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已有纺锤的主要部分——纺轮的出现,说明至迟在距今7000多年前就已有了纺锤。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遗址、陕西西安半坡遗址、姜寨遗址等处,都有大量石制或陶制纺轮出土,更表明纺锤已成为当时主要的纺纱工具了。
3 B2 S+ _. O w5 O; v, \从古代这些遗物看,纺锤有单面插杆和串心插杆两种形式。它们都是由纺轮和锤杆两部分组成。锤杆一般用木、竹或骨制成。比较早的只是一根直杆,战国以后,出现了顶端增置铁制屈钩的锤杆。纺轮一般是用石片插杆纺锤或陶片经简单打磨而成,也有青铜铸造的。早期的纺轮其形式有扁圆形、鼓形、算珠形、梯形等,直径大都在五六厘米,重量在50—150克之间。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,对纱线细度要求逐渐提高。稍晚的,大都是用黏土专门烧制而成的,其形式趋于轻薄,侧面呈偏平状或梭子状,直径略有缩小,重量在15—60克之间,有的还加以纹饰和彩绘。
串心插杆和单面插杆纺锤.jpg (34.32 KB, 下载次数: 405)
下载附件
2017-2-10 09:39 上传
串心插杆和单面插杆纺锤' M2 j0 N9 g4 v
纺锤的结构看起来很简单,但它的工作原理却很科学。它巧妙地利用物体自身的重量和它旋转时产生的力偶作功,使乱麻似的纤维被牵伸加捻,撮合成纱线。纺轮的外径和厚重,是决定成纱细度的关键。外径和重量较大,转动惯量也比较大,纺成的纱较粗;外径适中,重量较小,厚度较薄的,转动惯量虽小,可转动延续时间较长,因而成纱较细且比较均匀。这也是早期的纺轮较之晚期厚重的原因之一。6 x7 w6 s, f/ j' D4 V
出土纺轮上的彩绘,多为红褐色,少量为黑色或黑褐色,以直线、弧线或卵点纹组成同心圆、辐射线等图案。这种装饰,其目的不仅是为了好看,而且是为了在旋转加捻时比较容易判断捻向,起到匀捻作用。
纺轮.jpg (105.93 KB, 下载次数: 403)
下载附件
2016-3-24 19:12 上传
! \! R! Q4 i# {* [3 C) z
出土纺轮彩绘示意图: l' _0 R( Z. K F% L* z/ i
纺锤的使用方法有掉锭法和转锭法两种。掉锭法所用的纺锤是单面插杆式,纺纱时先将要纺的散乱纤维放在高处或用左手握住,再从其中抽捻出一段缠在锤杆上端,然后用右手拇指、食指捻动锤杆,使纺锤不停地在空中向左或向右旋转,同时不断地从手中释放纤维。就这样,纤维在纺锤的旋转和下降过程中得到了牵伸和加捻,待纺到一定程度,把已纺的纱缠在锤杆上。如此反复,直到纱缠满锤杆为止。纺锤顺时针转动成Z捻纱,反之成S捻纱。- p% ?6 C* ]1 ~6 s/ k
转锭法所用的纺锤是串心插杆式,因它的锤杆较之前者要长得多。使用时,纺锤不是悬吊在空中,而是倾斜地倚放在腿上,用手在腿上搓捻锤杆,使纺锤转动。由于转动空间的局限性,所纺的纱均为S捻。近代山西个别地方、云南白族、西藏藏族还保留了这种纺纱方法。2 t! `7 j" x5 B M3 n( }
纺锤的出现,给原始社会的生产带来了巨大变革,是我国纺纱工具发展的起点。* ]% ?: h% @$ f, S# d! f0 W/ 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