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灵枢》云:脑者髓之海。其输,上在于其盖,下在风府。

又云: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;不足则脑转、耳鸣、胫痠、眩冒、目无所见、懈怠安卧。

胫痠:即胫酸,是指小腿酸软无力。多由于过劳、虚损等引起;

眩冒:证名,眩冒是一种病症名称,出处《伤寒明理论·头眩》, 目眩头晕,甚至昏厥之证。眩,眼前发黑;冒,头觉昏蒙,甚至昏厥。

又曰: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,内渗入于骨空,补盖脑髓,而下流於阴股。阴阳不和,则使液溢而下流,髓液皆减而下。下过度则虚,虚故腰背痛而胫痠。

津和液通常并提,但二者在性质、分布和功能方面,有什么不同之处?

㈠质地较清稀,流动性较大,布散于体表皮肤、肌肉和孔窍,并能渗入血脉之内,起滋润作用的,称为津;

㈡质地较浓稠,流动性较小,灌注于骨节、脏腑、脑、髓等,起濡养作用的,称为液。

津液指什么?

①指饮食精微通过胃、脾、肺、三焦等脏腑的作用而化生的营养物质。在脉内的,为组成血液的成分;在脉外的,遍布于组织间隙之中。

②泛指一切体液及其代谢产物,需要说明的是尿与汗均由津液化生,并对体液有调节作用。

又云:液脱者,骨属屈伸不利,色夭,脑髓消,胫痠数鸣。是则人身之髓聚于脑而充于骨。髓足则骨坚,不足则骨痿,故《素问》有形藏四,脑、髓、骨为一藏,藏而不泻之论。填精益髓,以盖其根本;调气养血,以和其阴阳,则髓海曰充,而膏液不至於脱矣。

关于“髓”生理,功能上,中西医区别。

现代解剖学认为:存在于骨松质腔隙和长骨骨髓腔内,由多种类型的细胞和网状结缔组织构成的,为柔软富有血液的组织。

功能上:

骨髓有造血、免疫和防御的机能。

祖国医学认为:“髓”位于骨腔和骨骼腔隙之间,因其分布部位不同而分为脑髓、脊髓和骨髓。是液态或膏脂状的精微物质,又为奇恒之腑之一。

功能上:

①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要的基本物质。

②脑为“元神之府”,是生命的枢机,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主宰,也是人体感觉运动的的根本。

③髓为“骨之充”,直接影响骨骼的发育和生长代谢。《诸病源候论·牙齿病诸候》曰:“齿牙皆是骨之所终,髓之所养,髓弱骨虚,风气客之,则齿断。”

“肾”“精”的异常会直接导致“髓”的异常;髓发生病理改变之后也会导致肾、脑、骨等脏腑和器官的病理变化。

先天不足、肾精亏虚、后天失养等因素会导致髓虚,髓虚而导致骨骼失养,引发“骨痿”“骨痹”“骨蒸”等病证,髓虚也反过来导致正气不足,易感外邪。